为推进我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2014年,我院启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学改革。本次改革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倡导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了第一课堂2个环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5类活动(创新训练、创业训练、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和专业社团等)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新体系。将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全面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中。
图1 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成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三年多来,共组织各类与专业有关的第二课堂活动1620项次,较改革实施前的两年平均每年增加481项次;参与各类活动的学生共52016人次,较改革实施前的两年平均每年增加13525人次。
图2 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前后参加活动人数比较
图3 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前后活动开展情况比较
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贵在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仅仅关注第一课堂,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文件的第一课堂培养和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第一课堂培养着力使所有学生掌握本专业最基本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第二课堂培养着力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有选择地在专业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方面有新的提升。
通过制度设置,刚性要求,学生第二课堂的专业学习不再可有可无。将学生传统的业余时间以第二课堂的形式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设立多样化的与专业有关的创新实践活动并赋予一定的学分,构成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从制度上设定刚性的要求,促使学生必须“拿出”一定的业余时间参加第二课堂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三走”(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活动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有意义的选择(即走进实践)。
通过系统设计,多样选择,学生第二课堂的业余活动不再非文即体。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涵盖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专业竞赛、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社团等五大类型的与专业技术、技能有关的活动,对于学习基础不同、兴趣爱好各异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专业不同技能的程度和方向的需求,有选择地参加实践活动的类型和项目,并通过积极地参加活动、开展专业服务取得学分,从而获得毕业资格。
通过统一实施,注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不再有形无实。通过有计划的发布活动项目、有目的的实施活动内容、有组织的安排专业教师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督查推进,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的扎实开展,使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创新创业的思维,训练创新创业的能力,也可以通过专业竞赛、技能培训和专业社团活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实践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专业本领。
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和知识技能的增长点。在教学中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亲自动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知识学习在理解够用的基础上,逐步将学习的重点转移到实践运用及技能培养上,通过积极参与,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熟悉和提高操作技能。同时,改革现行重结果、重理论的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察和学生能力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学年制为主,其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尤其对高职教育来说,更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引入学分管理非常有必要。通过制定具体的学分标准,打破专业的限制,让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课程中自由选择,寻找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实现自己个性化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优势。(稿件来源:教务处)